首页  科学研究

科学研究

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----歌剧《燕子之歌》观后感

    316号,有幸看到上海歌剧院以女高音歌唱家、声乐教育家周小燕艺术生涯为素材创作的大型原创歌剧《燕子之歌》的首场演出。

  这部歌剧从周小燕晚年生日庆典展开倒叙,截取了她青年时代留法、回国唱响《长城谣》、新中国成立后从教、文革中不顾安危教授声乐、晚年难以割舍歌剧情节等场景,娓娓展开,以跌宕而充满真情实感的人生故事、平实而感人。

该剧的音乐和唱段,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好听。其中女高音的大段咏叹调抒情性、技巧性兼具,又贴切地融入了《长城谣》《红豆词》等经典作品的音符,女高音刘恋、张慧勇分别饰演中老年和青年时代的周小燕,无论是刘恋、还是张慧勇唱的声音圆润、纯净、通透,每句唱词听得清清楚楚,声音都传到了观众席的最后一排。这部歌剧不只是独唱写得好,旋律优美流畅,更有几段合唱、重唱让人过耳不忘,合唱、重唱的层次丰富、变化多样,其中“怎样唱歌?”的一段小合唱,旋律上口,轻巧流畅,为整部歌剧增添了诙谐俏丽、轻松愉快之感。

剧中男高音周小燕的丈夫由张英席扮演,歌剧中,张英席虽然以出演五十多岁的张骏祥妆容亮相,但他年轻帅气的面孔仍为观众津津乐道,张英席凭借扎实浑厚的唱腔,清脆明朗的嗓音,征服了现场两千多位观众。

剧中高潮段落,舞台中心的小转台上出现的是刘恋扮演的96岁的周小燕,随着转台开动,正辅导学生的她弹着钢琴在旋转中被抬升,此时,空中落下花瓣雨,在歌声与琴声的混响中定格……结束。

剧中刘恋扮演的周小燕晚年最后一段花腔唱段、技巧难度很大,同是花腔唱段,外国歌剧的花腔,旋律进行大多速度快,很有激情,而这段音乐旋律进行平稳,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含蓄、平凡朴实、兢兢业业,为自己挚爱的音乐事业,耕耘了一生。刘恋沉稳唱出花腔部分,她的声音音量不大、精巧、细腻,音天使般的音色晶莹剔透,宽广的音域,纯熟的花腔技术,激起全场热烈掌声,余音绕梁、三日不绝,让人流连忘返。

这部歌剧代表了目前中国歌剧的创作水平,使我们感受到目前上海音乐学院美声声乐教学的审美追求,上海歌剧院的演员大多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,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南方人,身材娇小、共鸣腔体不大,剧中女主人公周小燕的扮演者刘恋是上海音乐学院留校的青年教师,刘恋200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,200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,师从于刘若娥教授,在200787号,刘恋在第十届意大利国际声乐大赛中荣获最高奖。刘恋不仅声音好,形象也好,属于骨感美人,声音类型属于“小号型”抒情花腔女高音。刘若娥教授因材施教,根据她的嗓音类型选择曲目,把她嗓音的音质、音色挖掘到了极致,她具有很好的音乐表现力。刘恋是集形象、声音、身材、气质、完美结合于一身不可多得好演员。让我们关注这颗冉冉升起的歌剧新星。

    听完这部中国歌剧,让我们再来品味上海音乐学院的美声教学,剧中的主人公无论是女高(周小燕),男高(张俊祥、爸爸)还是男中音(学生乙),女中音(妈妈、女儿),喉咙打开的适度,音色美,唱词每个字听得清清楚楚,音乐旋律上行、下行流动自如。那种美妙的声音形象,深深的印在我的脑子里,定会融化在今后的教学之中,上海音乐学院真是历史悠久、师资力量雄厚,与国外交流频繁,上海音乐学院的美声教学具有国际水准。平时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中央电视台转播的中央乐团、或者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歌剧演出,北方人身材高大,腔体打开的比较大,导致音色不够美,音乐流动感不好,听起来沉重,给人感觉累。由于腔体打开比较大,唱中国国作品时,字咬不清,听起来很不舒服。特别是男中音声部这个问题表现尤为突出。我们国家的声乐受俄罗斯的影响很大,主要由于建国后最早的公派留学生大多是去苏联,大多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毕业的,俄罗斯人大多身材高,共鸣腔体很大,唱出的声音线条宽,中国人普遍不如欧洲人高大,身材普遍矮小、讲话位置靠前,亲切自然,发声管道相对纤细,要唱出欧洲美声戏剧女高那种宽泛、宏大的声音,所以就一味的打开,甚至有点撑。

1927年在上海成立的国立音乐院,标志西方音乐以专业的形式传入我国,当时的师资力量大多都是外籍教授,或者是具有留学经历的中国人。美声唱法17世纪产生与意大利,由于它独特的声音魅力,很快在欧洲传播美声唱法在传播的过程中,被其它国家结合本土的语言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流派,如德国学派、俄罗斯学派、法国学派、西班牙学派等。美声唱法在传播的过程中,又获得空前的发展。佛教产生于印度,但真正佛教的兴盛是在中国;芭蕾舞诞生于法国,把芭蕾舞推到顶峰的确实俄罗斯人;美声唱法诞生于意大利,把美声唱法的规律总结出来,作为声乐学派发展的确实西班牙人;书法、茶道都是中国的,但传到日本后,被日本人发展成“书道”、“茶道”,文化的传播就是如此。

    各民族文化的交织、碰撞、融合都是会发生变化的,产生一种新的艺术流派,欧洲的美声到了中国,也一定会发生变化,就是美声教学中国化的问题,周小燕老师在1992年第2音乐艺术《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》一文中讲:作为一种新声乐艺术, 人们听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歌声呢?周先生这样说:“它使中国人听来不觉洋腔洋调, 外国人听来有异国风味, 它是现代的、中国的、科学的、可以立于世界声乐之林的新声乐。”显然, 周先生所出的建立“中国的新声乐艺术”,实际上就是要创立中国声乐学派。利用美声发声方法,用中国的标准语言(普通话),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,从声音审美的角度来看,既有西洋的标准和传统,又有中国的民族特色,亦中亦西。刘恋的演唱,巧妙的把美声发生方法与中国语言完美的结合起来,是美声教学中国化,比较成功的典范,唱出了我们中国自己的特色,同样会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,她的成功是必然的。歌剧《燕子之歌》还要赴京参加北京艺术节的演出,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到她们的演唱,享受这种美妙的声音。

   作者简介:丁爱华  女(1964) 音乐学院教授   研究方向:声乐教学

地址: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东路93号 邮编:225300 电话:0523-80821599、80769619 电子邮件:tzuyyxy@163.com
Copyright © 2006-2022 泰州学院音乐学院 版权所有 ICP备案:苏ICP备05003819号-1 苏公网安备 32120202010057号